line icon

唤醒“仪式感”让孩子爱上传统节日■田丽

1654404347& 作者:

对于刚刚过去的春节,不少孩子的认知还停留在“压岁钱”“年夜饭”等较为浅显的层面上,对其真正意义却知之甚少。春节即农历新年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,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、理想愿望、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,而且还是祈福、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。

近年来,商家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,由广告播放量、产品销量来判定一个节日是否值得过,没有收到礼物、气氛不够热闹的节日,好像都相对冷清,导致不少孩子知道感恩节要吃火鸡、万圣节可以得到糖果、圣诞节可以收礼物,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却一知半解,认为有些传统节日“不热闹”“不好玩”,甚至觉得“过年不兴奋了”。对此,除了学校和老师要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外,家长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,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了解、参与并爱上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。

以身作则

尊重并热爱传统节日

在很多孩子眼里,过节就是玩闹,不明白为什么要过节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传统节日的意义淡化、仪式弱化,所以才没有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。其实,节日文化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,是家长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。家长应以身作则,营造良好的节日教育氛围,开发不同节日的潜在教育资源,如端午节包粽子、吃粽子,中秋节吃月饼、赏月,春节前买年货、贴春联、穿新衣、拜新年等,让节日文化走进孩子的生活,促进孩子情感态度、认知行为、能力等方面的发展,让孩子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。

只有家长首先对中国传统节日有回忆、有感情,并能保持仪式感地过节,才能从根本上影响孩子,长大后,他们与节日相关的回忆也是温馨、有爱的画面。反之,如果家长对传统节日不甚在意、抱着可过可不过的态度,或者即使每个节日都过、却过得非常随意,孩子自然也难以真正重视起来。

创造契机

挖掘传统节日教育价值

在尊重、热爱传统节日的基础上,家长应发扬其教育价值,挖掘其深厚的文化,创造丰富的教育契机。

知识与技能。家长要带着孩子一起增长知识,提升生活技能。首先,家长要让孩子知道,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哪些;其次,要让孩子知道传统节日的来历,每个节日都有哪些习俗及相关典故;最后,通过和孩子一起经历每一个传统节日,让孩子“动”起来,提升自己的生活技能和节日参与感。

过程与方法。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认真过好每个传统节日,有仪式感地完成与节日相关的传统习俗。有了家长的引领、指导和陪伴,孩子不仅能真真切切地体验过节的全过程,也更清楚自己该如何参与、如何传承节日文化。

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。家长应向孩子传递自己的态度,告诉孩子,要热爱传统文化、保持家庭和睦、追求美好生活。一年下来,全家人一起认真地过好每个传统节日,让孩子亲身体验过节氛围,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,既能增加亲子间的互动,又能促进其感受生活的美好,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。

丰富途径

让孩子做传统节日的主人

传承节日文化很重要,但家长也要避免机械性地灌输知识、使用枯燥无趣的方式,以免孩子们爱不起来。家长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和途径,真正提高孩子对传统节日的参与度。

从交谈、对话中学习。家长可以用亲子陪伴,帮助孩子爱上传统节日。在陪伴过程中,家长可通过与孩子交谈,将相关节日知识当作故事讲给孩子听。此外,家长要多讲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,比如很多孩子都会问“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,和现在比有什么不同”等,家长不妨详细生动地告诉孩子,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,学习传统文化知识。

从书本、影视中学习。家长还可以灵活地使用书本、网络、视频、电影、歌曲等工具,让孩子系统形象地了解相关传统文化。比如,可以带孩子读唐诗,感受春节的文化气息;带孩子唱欢庆春节的歌曲,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等。

从活动、实践中学习。从心理角度来说,无论是听到还是看到,都不如自己亲身经历深刻。家长要想以传承节日文化促进孩子的成长,是非要让其经历不可的,最好让孩子稍微费心、费力才能完成。此外,家长还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试着主导一两个节日。如,过节要采购的货物、礼品,可以让年龄稍大的孩子来列购物清单并负责购买;画年画、剪窗花、贴春联等较轻松的活,可以交由低龄的孩子来负责;对于节前大扫除的工作,全家要齐上阵,大、小孩子都有各自的分工,在完成清洁整理工作的同时,还能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,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;还有家人聚餐时菜单的安排、饭桌上的祝福语等,家长都可以让孩子充分参与,甚至由他们主要负责……孩子渴望像大人一样自己做决定,家长不妨让他们做传统节日的主人,他们自然欢喜,教育目的自然也就实现了。